《医学影像学杂志》2025年第 35 卷第 6 期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吉廷举1,陈小卫1,许 磊1,周胜利1,王礼同21.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连云港 222500;2.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目的:探讨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单纯性肝/肾囊肿患者 120 例,其中 60 例在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乙醇治疗组)、60 例在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聚桂醇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囊肿体积缩小程度以及术后不良反应。
结果:术后一年复查CT,聚桂醇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 95%,而乙醇治疗组为 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硬化治疗前和术后3、6 个月及 1 年,聚桂醇治疗组囊肿体积减小比高于乙醇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另外,聚桂醇治疗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低于乙醇治疗组的 25%(P<0. 05)。
结论:CT 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临床效果较好,囊肿体积减小更明显,术后不良反应更低,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单纯性肝/肾囊肿;聚桂醇;无水乙醇;介入性,放射学
doi:10. 20258/j. cnki. 1006-9011. 2025. 06. 019
部分单纯性囊肿可引起相应症状,其中疼痛最为常见。当囊肿非常大时可产生占位性病变的机械效应。只有在囊肿出现明显疼痛、占位压迫引起相应的症状时,才认为有必要进行经皮穿刺或手术干预。有症状的囊肿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近年来,CT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由于其具有微创、操作简便以及成本低等优点,CT引导下硬化治疗被用于治疗单纯性囊肿。临床上常用的硬化剂包括无水乙醇和聚桂醇注射液等,其中无水乙醇价格较低,但不良反应较多[1]。聚桂醇是一种能使囊肿变硬、萎缩的新型硬化剂,常用于单纯性囊肿、血管瘤及内痔的硬化治疗[2]。本文对比观察了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或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及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2010 年 1 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单纯性肝/肾囊肿患者120例,其中男性 84 例、女性 36 例,年龄 40~75 岁、平均年龄(58. 5 ± 10. 2)岁。纳入标准:1)符合单纯性肝/肾囊肿的诊断标准且经检查确诊[3];2)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对无水乙醇或聚桂醇过敏者;2)存在手术禁忌证者;3)合并其他肝胆疾病者;4)合并全身感染性病变者;5)有严重出血倾向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桂醇治疗组(n=60)和乙醇治疗组(n=60)。聚桂醇治疗组男性 40例、女性 20例,平均年龄(58. 1 ± 10. 9)岁;乙醇治疗组男性 44 例、女性 16 例,平均年龄(59. 0 ± 9. 5)岁。两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本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治疗方法
采用 Siemems Somatom Definition AS 64 排128层螺旋 CT 机扫描。选择穿刺点及测量进针角度和深度:于大体穿刺区域放置不透 X 线的栅格,先做5 mm层厚CT平扫兼顾最短距离、囊肿下部,避开血管、肠道及肋膈窦等脏器或结构,在 CT 显示屏上测量进针角度及深度,在皮肤上选定穿刺点并做标记。患者采取俯/仰卧位,消毒铺巾,局部麻醉用1%~2% 盐酸利多卡因。经探针引入导丝,拔出探针,用扩张器扩张皮肤进针点,顺导丝导入中央静脉导管,拔出导丝,缝合固定,引流囊液并计量。将囊肿液尽可能全部抽吸干净,送实验室进行细胞学和生化检查。测量抽吸液的总量,记录囊肿体积。分别注射无水乙醇或聚桂醇注射液治疗,患者在俯卧位、仰卧位和侧卧位各静置至少5 min,使乙醇与囊肿壁的所有区域充分接触。注射无水乙醇后,在囊腔内注射保留 1 mL 的无水乙醇或聚桂醇,拔出穿刺针,局部加压包扎(图1)。术后处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嘱患者安静,注意有无乙醇中毒症状。
1. 3 疗效评价
术后 12 个月复查 CT,测量 3 个相互垂直的直径,计算 CT 引导下硬化治疗前及治疗后 1 年囊肿体积(V)及体积减小比(VRR),V=π/6×A×B×C,其中 A 为囊肿前后径、B 为囊肿左右径、C 为囊肿上下径;VRR=(CT 穿刺术前囊肿体积-随访时囊肿体积)/CT穿刺术前囊肿体积×100%。疗效考核标准:1)治愈:VRR 为 100%;2)显效:VRR>50%;3)有效:VRR 为 25%~50%;4)无效:VRR<25%。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 效 例 数)/总 例数×100%。
1.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4.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1 年,聚桂醇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 95%(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 45、9、3、3 例),稍高于乙醇治疗组的90%(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 42、6、6、6 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 2两组囊肿体积减小比及治疗前后不同疗效亚组囊肿体积比较
聚桂醇治疗组在治疗后3、6个月和1年的囊肿体积 减 小 比 分 别 为(64. 03 ± 20. 40)% 、(73.12 ±17.77)%、(91. 26±20. 66)%,均大于乙醇治疗组的(53.73 ± 24.27)% 、(61.66±24.13)% 、(83.35±29.96)%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
聚桂醇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4 个疗效亚组在治疗前的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 3、6 个月和 1 年,4 个亚组间的囊肿体积比较:治愈组<显效组<有效/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效和无效患者的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1年,4个亚组间的体积缩小率比较:治愈组>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乙醇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4 个疗效亚组在治疗前的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 3、6个月和 1年,4个亚组间的囊肿体积比较:治愈组<显效组<有效/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效和无效患者的囊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 1年,4个亚组间的体积缩小率比较:治愈组>显效组>有效/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有效和无效患者的体积缩小率比较 ,差异 无 统 计 学 意义(P>0. 05),见表2。


2. 3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聚桂醇治疗组穿刺后出现发热 3 例,而乙醇治疗组穿刺后出现发热9例、腹胀/腹痛6例,聚桂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小于乙醇治疗组(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三、讨论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是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常用方法之一[4],但穿刺引流作为单一手段存在效果不佳以及病变易复发等问题[5]。硬化剂在治疗囊肿中的主要机制是破坏内皮细胞,诱导无菌性炎症产生,从而促进内皮组织萎缩并封闭囊腔[6]。本文对无水乙醇和聚桂醇两种不同硬化剂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聚桂醇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 95 %,而乙醇治疗组为 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硬化剂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无水乙醇治疗囊肿的关键是为了在囊肿腔内保持充足且高浓度的乙醇,治疗机制是使囊壁细胞蛋白变性凝固,产生无菌性炎症,囊腔粘连闭合。但在临床实践中无水乙醇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少数患者出现疼痛、灼热感、发热、头晕、恶心、心率加快等轻微醉酒样反应,极少数可出现严重的乙醇中毒症状。然而,聚桂醇作为一种硬化剂,泡沫化后可以减少聚桂醇用量,使硬化剂与囊壁的接触面积增加,进一步促进血管阻塞,导致囊壁纤维化,进而闭塞囊腔,显著提高囊肿体积缩小比[7-8]。在组织或静脉注射过程中,聚桂醇不会引起任何疼痛,因为它具有麻醉作用,并且不会因为渗透而导致组织坏死。本文结果也表明,聚桂醇治疗组术后发热、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醉酒样反应和针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5%,低于乙醇治疗组的 25%,提示聚桂醇硬化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聚桂醇硬化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疼痛少、成本低、术后不良事件风险降低等优势,可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内痔及囊肿性疾病的治疗[9-10]。
此外,在囊肿硬化治疗中,在无 CT 引导下只能通过多次穿刺才能到达穿刺部位,而多次穿刺会对患者身体造成无法预料的损伤。利用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治疗囊肿可以显著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多次穿刺所导致的损伤。CT引导技术具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能够实现对囊肿的精确定位[11]。有效利用 CT 引导下穿刺技术不仅可以在穿刺前得到关于病灶形态、大小和密度信息,最重要的是显示病灶相对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全方位实现对进针部位、角度和深度的引导,从而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盲目穿刺风险。与超声检查相比,CT 检查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病灶评价更加客观准确,能够更好提高穿刺成功率[12-13]。
本文采用 CT 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囊肿,计算CT引导下硬化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 1 年囊肿体积及体积减小率发现,注射聚桂醇治疗组囊肿体积减小比高于注射乙醇治疗组,提示CT 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可有效缩小囊肿体积,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CT引导下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肾囊肿的临床效果较好,肝/肾囊肿体积减小更明显,术后不良反应更低,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