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8 16:10:51 来源: 浏览次数:17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5 年 7 月第 28 卷第 4 期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研究
赵慧萍,唐奇琼,崔智飞
作者单位:450000 郑州市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赵慧萍);
超声介入科(崔智飞);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郑州儿童医院超声医学科(唐奇琼)
第一作者:赵慧萍,女,39 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 E-mail:5925317@ qq.com通讯作者:崔智飞,E-mail:sharemind@ 163.com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或无水乙醇注射硬化治疗肝囊肿(HC)患者的疗效。
方法:2022 年 3 月 ~2024 年 3 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 91 例 HC 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 45 例和观察组46 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无水乙醇或聚桂醇注射治疗。 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 73(GP73)、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 A3(PDIA3)和壳多糖酶 3 样蛋白 1 ( CHI3L1),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
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ALT 和 AST 水平分别为 48.4±9 .2U/ L 和 38.4±7.3U/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 59.8±11.3U/ L 和 62.0±14.3U/ L,P<0.05】;观察组血清 GP73、PDIA3 和CHI3L1 水平分别为 24.4±3.6pg / L、67.7±5.2ng / mL 和 46.4±5.8ng /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 36.4±5.1pg / L、92.7±5.4ng / mL和 65.8±6.4ng / L,P<0.05】; 观察组血清 SOD、Nrf2 和 HO-1 水平分别为 83.5±8.3 U/ L、713.3±82.3 U/ L 和 27.7±3.1U/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77.5±7.8U/ L、664.7±75.3U/ L 和 23.7±2.5U/ L,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24.4%(P<0.05);在治疗 6 个月后复查,观察组囊肿消失率为 8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6.7%(P<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推荐在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 HC 患者,疗效较好。
关键词:肝囊肿;超声引导;聚桂醇;无水乙醇;治疗
肝囊肿(hepatic cyst,HC)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脏病变,其主要特点为肝脏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囊性病变,通常无症状,偶尔会引起右上腹不适、肝区胀痛或肝脏肿大[1]。 尽管大部分 HC 为无症状的良性病变,但在少数情况下,HC 可引起肝功能受损或压迫周围脏器,导致临床症状和体征[2]。 对于较大的囊肿,可以经皮穿刺引流,但往往术后复发率高[3]。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治疗 HC 方面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 聚桂醇是一种广谱硬化剂,具有较强的局部刺激性,可导致血管收缩和局部组织纤维化反应[4]。 在超声引导下,医生可以精确地将聚桂醇注入 HC 囊腔内,从而促使囊壁发生局部的硬化和收缩,最终达到消除囊肿的目的[5,6]。 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 HC 患者,观察了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与方法
2022 年 3 月~2024 年 3 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HC 患者 91 例,男 53 例,女 38 例;年龄为 35 ~ 69 岁,平均年龄为 56.6±5.1 岁。 符合肝囊肿的诊断标准[7]。排除标准:①存在肝硬化;②肝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精神性疾病。 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术前均常规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并完善胸片和腹部超声评估。 患者取仰卧位,于术区皮肤常规消毒,给予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在超声引导下于选择位置穿刺进针入囊腔,充分抽取囊液并留取标本送检。 在抽尽囊液后,在对照组给予无水乙醇注射,转动身体,使溶液与囊壁充分接触 3~5 min,回抽。 当抽出的液体仍有浑浊时,重复注射无水乙醇,再回抽,重复 1~2 次,直至回抽液体澄清后再注入少量无水乙醇与 2%利多卡因的混合液进行封腔处理;在观察组,于超声引导下注入经特殊制备的聚桂醇与空气微泡形成的泡沫硬化剂,其用量约为囊腔总体积的 1 / 4 ~ 1 / 5,并保留于囊腔 30 min。 在此期间,嘱患者间断地轻微翻身,使泡沫均匀分布并充分贴附于囊壁。 术后,两组均行局部加压包扎,并嘱患者短暂卧床休息、观察。随后,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
1. 3 血清检测
使用日本 OLYMPUS 公司生产的AU27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常规检测血常规;使用深圳安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YnY2020s 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高尔基体蛋白 73(GP73)、蛋白二硫化物异构酶 A3(PDIA3) 和壳多糖酶 3 样蛋白 1 ( CHI3L1);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x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 1 两组肝功能比较
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ALT 和AST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 2 两组血清肝脏代谢指标比较
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GP73、PDIA3 和 CHI3L1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 3 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SOD、Nrf2 和 HO-1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表4)。
2.5 两组疗效比较
在治疗 6 个月后复查,观察组囊肿消失 40 例(87.0%),囊肿缩小 6 例,经再次注射聚桂醇后,囊肿消失;对照组囊肿消失 30 例(66.7%,P<0.05),囊肿缩小 15 例,经注射聚桂醇后,囊肿消失10 例(66.7%)。
三、讨论
尽管 HC 通常不具有恶性转化的风险,但其带来的并发症和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治疗 HC 的方法包括外科手术、穿刺引流和化学硬化治疗[8,9]。 虽然外科手术能够彻底切除囊肿,但由于创伤较大,恢复时间长,且伴随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通常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或囊肿较大时才考虑采用[10]。 穿刺引流则是通过针刺 HC,将囊内液体抽出,但这种方法存在较高的复发率,且可能引起感染或肝脏损伤[11]。 为了避免这些传统治疗方法的缺陷,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在一些中小 HC 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硬化治疗是将硬化剂精准注入 HC 腔内,使囊壁发生纤维化反应,从而达到消除囊肿的目的[12]。 这种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且在对 HC 进行局部治疗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13]。 聚桂醇作为一种常用的硬化剂,具有较强的局部硬化作用,其通过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从而使 HC 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14]。 聚桂醇能够通过超声引导技术精确控制硬化剂的注入位置和用量,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5]。 在治疗过程中,超声引导能够实时监测囊肿的大小和硬化剂的分布,避免硬化剂进入不适宜的组织区域,减少对正常肝脏组织的损害[16]。 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有望成为治疗 HC 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ALT 和 AST 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聚桂醇治疗可能引起的肝组织反应较轻[17]。 聚桂醇作为硬化剂能够引起 HC 内组织的纤维化反应,进而减轻 HC 引起的肝脏压迫及相关的代谢负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观察组血清 GP73、PDIA3 和 CHI3L1 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这些指标的低水平进一步提示聚桂醇治疗引起的组织反应较轻。 GP73 作为一种与肝脏损伤相关的标志物,其水平降低意味着肝脏损伤较轻[18]。PDIA3 和 CHI3L1 分别与肝纤维化和肝脏炎症反应相关。 观察组血清 PDIA3 和 CHI3L1水平低提示聚桂醇治疗肝脏的炎症反应轻,为聚桂醇在治疗 HC 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治疗后观察组血清 SOD、Nrf2 和 HO-1 等抗氧化和抗炎症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聚桂醇治疗对抗氧化能力的增强及炎症反应的抑制具有积极的作用。 SOD 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参与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其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体内氧化应激的减轻[19]。 Nrf2 和 HO-1 则是调控抗氧化反应和细胞应激反应的关键分子。 Nrf2 通过激活下游的抗氧化基因,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而 HO-1 则通过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细胞的修复[20]。 在本研究,观察组血清 SOD、Nrf2 和 HO- 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聚桂醇治疗可能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减轻肝脏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和恢复。 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充分体现了聚桂醇治疗的安全性优势。 虽然无水乙醇在治疗 HC患者也曾被广泛应用,但其对肝脏的刺激性较强,可能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 相比之下,由于聚桂醇较为温和的作用机制,能够在有效消除囊肿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治疗体验。 在治疗 6 个月后经超声检查复查,观察组囊肿消失 40 例(87.0%),囊肿缩小 6 例,经再次注射聚桂醇后,囊肿消失;对照组囊肿消失 30例(66.7%,P<0.05),囊肿缩小 15 例,经注射聚桂醇后,囊肿消失 10 例(66.7%)。 本研究观察结果高度提示在超声引导下囊内注射聚桂醇硬化治疗肝囊肿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远期囊肿复杂率低,应予以推荐采用。 在临床上,肝囊肿非常常见,但小的囊肿一般不需处理。 对于年龄偏大,囊肿变大,一般直径超过 5 cm 时,为防止破裂或压迫,应积极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