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ou
24小时客服热线 029-88323296

当前位置:

首页 >微创学院 >聚桂醇文献

文献推荐 | 硬化剂注射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的效果聚桂醇文献

发布时间:2025-09-28 11:15:38 来源: 浏览次数:75

《中国民康医学》2025年4月第37卷半月刊第7期

硬化剂注射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的效果

  代艳丽 1,刘博文 2,代升平 3,贺双华 1(1. 郑州市管城中医院皮肤科,河南 郑州 450003;2. 郑州市颐和医院超声诊断科,河南 郑州 450003;3. 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3)摘要:目的:观察硬化剂注射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0 月至 2022 年 1 月该院收治的 103 例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7)。对照组给予 TAE 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瘤严重程度 [ 血管瘤活动性和严重性评分量表(HASI)] 评分和瘤体深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 1 年复发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74%(54/57),高于对照组的 80.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 个月,两组血管瘤严重程度评分和瘤体深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1 年,研究组复发率为 1.75%(1/57),低于对照组的 15.2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硬化剂注射联合 TAE 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降低血管瘤严重程度评分、瘤体深度和 1 年复发率的效果优于单纯 TAE 治疗。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硬化剂;注射;富血供型血管瘤;复发。
  血管瘤是好发于婴幼儿时期的血管性良性肿瘤,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所致,部分血管瘤可自然消退,但体积较大、生长迅速的血管瘤有破裂出血的风险 [1-2]。手术切除、介入栓塞、硬化剂注射等均可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中,但富血供型血管瘤因瘤体内动静脉交通及回流通道发达,瘤体内的药物可快速回流全身,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3-4]。本文观察硬化剂注射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年 10月至 2022年1 月本院收治的 103 例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中富血供型血管瘤诊断标准 [5];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对硬化剂过敏;穿刺部位破溃感染;合并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57)。对照组男 24 例,女 22 例;年龄 0.5~5.0 岁,平均(2.39±0.84)岁;血管瘤部位:头面部 26 例,四肢和躯干 20 例;血管瘤类型:毛细血管瘤 34 例,海绵状血管瘤 7 例,蔓状血管瘤 5 例。研究组男28 例, 女 29 例; 年龄 0.5~5.0 岁, 平均(2.45±0.92)岁;血管瘤部位:头面部 32 例,四肢和躯干 25 例;血管瘤类型:毛细血管瘤 40 例,海绵状血管瘤 9 例,蔓状血管瘤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完成术前检查,通过 DSA 明确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及血管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流动力学,评估危险吻合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 TAE 治疗。全身麻醉后,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全身肝素化预防血栓。使用微导管结合导丝引导微导管和微导丝(0.27mm)直达病变部位供血动脉,注意避开危险吻合支和重要血管分支,造影确认导管位置及血管瘤供血范围。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微粒作为栓塞剂,采用低压流控法缓慢注入栓塞剂,实时 DSA 监测栓塞程度,以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栓塞 60%~90%)为终止标准,避免过度栓塞导致正常组织缺血。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TAE 步骤同对照组,将聚桂醇注射液制成泡沫硬化剂(2 mL 聚桂醇原液∶ 6 mL 空气),用三通阀连接反复推送制成均匀泡沫硬化剂,备用。介入栓塞治疗完成后,消毒血管瘤区域皮肤,使用 7 号头皮针从多个角度穿刺血管瘤内部,经头皮针造影明确瘤腔,透视下注入泡沫硬化剂混合物,见硬化剂弥散均匀且覆盖瘤体主要血窦,可停止注射;注射过程中,若瘤体表面颜色由红润转为苍白或暗红,且触诊时瘤体张力明显降低(由饱满变软),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可停止注射。对于体积较大的血管瘤,超声引导下注射泡沫硬化剂后再给予少量无水乙醇,破坏血管壁。术后术区加压包扎。两组均随访 12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参考《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版)》评估 [5],超声检查显示瘤体表面颜色变暗,瘤体内血流基本消失,无复发为治愈;瘤体内血流明显减少,瘤体体积缩小≥ 75% 为显效;瘤体体积缩小25%~75%为有效;瘤体体积缩小 <25%或体积增大,瘤体形态、颜色等无变化或颜色变为鲜红为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 +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瘤严重程度评分和瘤体深度。采用血管瘤活动性和严重性评分量表(HASI)评估血管瘤严重程度,总分 0~13 分,评分与血管瘤严重程度呈正比 [6]。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瘤体深度。(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 1 年内复发率。复发判定标准:同部位经治疗消失的血管瘤再次出现或治疗后瘤体体积缩小 75%以上的血管瘤瘤体持续增大为复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54/57),高于对照组的 80.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 2两组治疗前后血管瘤严重程度评分和瘤体深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 HASI 评分、瘤体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 个月,两组 HASI 评分、瘤体深度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 1 年复发率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4.04%(8/5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3.04%(6/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年,研究组复发率为 1.75%(1/57),低于对照组的15.2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三、 讨论

  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血管性良性肿瘤,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其中血管栓塞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7-8]。TAE 是经导管向靶血管内注入或送入栓塞物质,使血管闭塞,促进血管瘤纤维化,从而达到预期治疗目的,但富血供型血管瘤动静脉交通及回流通道发达,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9]。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ASI 评分、瘤体深度和 1 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硬化剂注射后可阻断血流并损伤血管瘤内皮细胞,诱发无菌性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纤维化,达到抑制血管瘤生长,使血管瘤体积变小的目的 [10]。此外,血管栓塞后可阻断血管瘤瘤体组织的血供,避免药物经微小动静脉交通或回流通道快速回流全身,可提高 TAE 治疗效果,有效减小血管瘤体积和浸润深度,进而降低复发率 [11]。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硬化剂注射联合 TAE 治疗富血供型血管瘤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降低血管瘤严重程度评分、瘤体深度和 1 年复发率的效果优于单纯 TAE 治疗。

Copyright 2019-2020 中国硬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8100338号-2
Top